台大不一樣思考社:設計思考工作坊 Day 1

和藝術不同,設計是一門客觀的學問。重視觀察、基於觀察做出像偵探一樣的推論、做出像科學家一樣的假設,用同理心而不是同情心去理解這一個人的行為和需求、從使用者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。

問題是和需求是不同的:

從8層樓高優雅的降落到地表不受傷是一個問題。但大多數人這輩子都不會有這樣的需求。

需求要用動詞來描述而不是名詞: 需求:「吃到好吃的早餐」 => 人自動會把行動連接成
  1. 怎麼 「吃到好吃的早餐?」
  2. 為什麼要 「吃到好吃的早餐,原因是什麼?」需求「好吃的早餐」 => 推理就的莫名其妙的卡住,加上 5W1H 都很不順!

今天請大家解的題目是「如何提升吃早餐的經驗」。

流程:
   1. 先用便利貼討論要訪談使用者的問題、把相近的問題Group後,針對每一類問題畫正字投票.

   2. 街訪:會有一個主訪、副訪和紀錄。大概十分鐘,主訪負責掌握進度、副訪負責見縫插針。

   3. 把數個人紀錄的資訊口述下載,每個人寫下事實 (Fact) 到便利貼上 & 分類。

==== 以下開始小組討論、瘋狂的 blocking I/O 超花時間,為什麼不繼續平行計算啊 ====
   4. 試著從事實 (Fact) 中,推出這個人的需求 (need)
   5. 從這個人的需求 (need),找出洞察  (insight)

[來到了 long long complain section]
一人一票決定街訪問題,真是不太好,就是一種讓人膚淺思考的快速解決方式吧、然後想問題的時候,好像沒有一個比較好的想法,怎麼問會得到提升早餐經驗的資訊,不過強調 empathize 那這次就不預設立場試試吧

從列需求就一直卡,用動詞描述真的很重要 ( 回家才看文章才懂 ),然後訪的幾個學生都不是很愛吃早餐,他們的簡單需求早就在這個台灣早餐文化發達、便利商店充斥的環境滿足了。還說「提升早餐體驗」是簡單題目,結果需求列完,洞察完全列不出來。需求出來就解啊,為何要落在為做「設計思考」強說洞察的陷阱裡,Inception 一定要下到第幾層嗎?不過別組有些很順利的,希望明天報告的時候能搞清楚,我們和別人不同在哪?做錯了哪一步?

另外一個是「提升早餐體驗」的題目定下來了,我們不知道客戶是誰、沒有辦法詢問客戶,沒法想問題背後的問題 / 找到真正要解的問題。然後一開始也沒決定是要生產品還是服務,也沒有定好 TA。最後我們這組 TA 好像是學生,但如果要解這個問題,自身的經驗、非訪談的觀察就不能使用。

然後很討厭,台上報告有事沒事後面工作人員就很 high 的附和之類的,做設計一定要這樣搞嗎?不過開始前玩小遊戲提神真的還不錯。

現在的想法就只有,使用者都想跟朋友一起吃早餐,那就請宿舍早餐店提出兩人同行,第二人早餐六折的優惠,這樣所有人的體驗都會好,早餐店也會比較賺錢。


現在只能安慰自己,花了 1,600 元兩天就發覺 Design Thinking 沒啥用,也是不錯的收穫,反正還有一堆其他的設計流程。 UX 這條路 QQ 回家重看了設計的心理學的 Design Thinking 一章,特別強調不要用訪談耶…Orz

Don’t try to be original, just try to be good.
I don’t want to be interesting, I want to be good.
( 不一樣思考又怎樣啊… 解問題為什麼不先 google / survey? )

明天就是嘴砲的 brain storming~ to be continued.

延伸閱讀:
像福爾摩沙一樣解決社會問題 (同情心、同理心、觀察力)
Problems Are Not Equal to Needs
Don’t try to be original, try to be good.